返回

正阳街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两地分居的赵大爷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实话,老了,没用了,不然,我倒愿意他们不管我,我拿了拆迁款,分套房子和老伴儿两个人也活得挺好。”赵大爷赌气地说:“谁离了谁都能活!”

    赵大妈抹了把眼泪,说:“要怪,就怪我们没本事,挣不来大钱吧。大儿媳妇儿做月子的时候,她妈说过,我要是不能伺候月子,就掏钱给她闺女请月嫂。”

    “当时一个是因为看病,一个是老二那年结婚,手里就没啥钱了。这不是就落下话把儿了吗?动不动就拿这个说事儿。”

    “法律也没规定婆婆有伺候媳妇儿月子的义务不是?给儿子娶了媳妇儿,还得管他养孩子?那我们老年人这辈子就是受累的命?什么时候是我们享福的时候?”刘阿姨不愿意听了。

    春燕坐月子她一天没管伺候过,春燕自己请的月嫂。孩子她也没管带过,春燕花钱请大伯娘帮忙照看的。

    说起这些来,她理直气壮:“法律只规定把儿子养到成年,给他操持娶媳妇儿已经是额外的义务了。他养你老也是法律规定的,敢不养就告他去,还反了他了呢。”

    赵大爷苦笑着说:“你呀,是没轮到儿子给你养老呢,你当然敢说了。”

    “法律是规定人家养你老了,人家也不是不管,可法律没规定人家必须老两口子一起养吧?像我家两个儿子人家就一人养一个,你能告他去?人家也不是不管你啊。”

    刘阿姨哼了一声,又骂着:“这些小的也太会钻空子了,那要是他们小的时候,我们也冷的热的,好歹给他一口,就这么当个小猫小狗养着也使得?”

    吴大爷就说:“使得是使得,你可舍得?”

    一句话,在场的老人都摇头苦笑,是啊,舍不得,谁家的儿女不是打小儿捧宝贝似的捧到大?好吃的紧着他先吃,好喝得紧着他先喝,碰破点皮儿自己的心都疼得颤三颤。

    就这么捧大了的宝贝,你盼着他飞得高,蹦得远,有本事,成大事。盼来盼去,他出息了,可你苍老的脚步再也跟不上他前进的步伐。成了他的累赘了。

    “也不用想得这么的绝望,其实大多数年轻人还是愿意照顾老人的,只是我们自己的老思想融不进人家的新生活,在一起总会有碰撞和摩擦,都习惯了就好了。”钱奶奶安慰大家。

    “老赵啊,到了你儿子那里,再找老头儿下棋,臭脾气改改,我能让着你,别人不见得让着你。”吴大爷岔开话题,故意用轻松的口气调侃赵大爷。

    赵大爷明白他的用意,心里酸酸的,也装出轻松的样子,强笑着说:“我这棋术还用人让?我告诉你,除了张远那小子的女朋友,我谁都不服。”

    “你谁都不服?快拉倒吧,你敢说你喝多了不扶墙?”

    一句玩笑话,气氛又轻松起来。

    “其实,现在交通发达了,有飞机,有高铁,几千里的路程,也就是几个小时,你要想我们了,回来还是很方便的。”钱奶奶说。

    “就是的,我们这些老头儿老太太也坐坐飞机,也享受享受高科技。”

    众人开解着赵大爷,也许,只有他们这些老年人,才真的能体会老年人两地分居的痛苦吧。

    赵大爷和赵大妈知道他们的好意,也知道分开养老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了,虽不愿意,可也没什么办法。

    “有人养总比没人养强些不是?我们这些老骨头,就认命吧,不定埋骨在哪儿呢,讲究那么多干嘛呢?”说来说去,他们最关心的问题,还是养老。

    “其实,你们发现没有,”刘阿姨看了一眼外面,见大儿媳妇儿还没有回来,便压低声音说:“我们养老的关键不是儿子,儿子都是我们自己养的,总归差不到哪儿去。”

    “这养老的关键,是儿媳妇儿,儿媳妇儿要是通情达理,我们就有好日子过。儿媳妇儿要是不行,不但我们养老成问题,儿子还得两头儿受气。”

    说起这话来,老人们都是深有体会的。

    赵大妈就说:“我做媳妇儿那会儿,我妈都教我:到婆家要听婆婆的话,有活儿抢着干。现在的丈母娘怎么教闺女?都是说:到婆婆家自己要硬气,别让人欺负了去。”

    “你说这一家人,谁欺负谁呢?”

    “你说的这样的人也是有的,不过不是全部,还是好媳妇儿多。”钱奶奶说。

    “谁说不是呢?好媳妇多,可好媳妇儿有九个,就一个不好的被你儿子娶回家了,你也是过不好日子不是?”赵大爷说。

    他对儿媳妇儿是一肚子的怨气,可到了今天这个份儿上,也只是敢怒不敢言。

    “哦!”赵大妈忽然想起了什么,一拍头:“你瞧我这记性,光顾着给你收拾衣服了,没带鞋子,我去给你拿鞋。”

    说话间,刚好大儿子进来,听了这话忙拦着她:“妈你就别瞎忙了,我那车里也装不下了,再拿东西都没地方坐人了,到了我那里缺了什么我去给爸爸买,你放心好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爸爸习惯穿那双黑布鞋的,”赵大妈并没有停下来:“别的鞋我怕他脚不适应。”

    大儿子脸色

两地分居的赵大爷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